摘要:管理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企业通过高效的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体系非常重要。 文章通过调研分析,研究了企业管理体系的运行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措施方法。 通过研究对于优化企业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要不断的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在有限的企业资源条件下,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制造出产品后,需要具有高效的销售途径,不断提高企业的销售收入。 特别是在生产管理和产销结合等方面,更应当注重企业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缩小成本支出,才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1、企业管理体系运行现状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企业生产经营涉及到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人力资源、产品营销等内容,管理体系覆盖面广,管理细节日渐增多,各管理单元之间融合交汇日渐密切。 应该说,企业在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体制创新的转变中,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 但是,由于各管理职能单元自成体系,致使一些交叉环节出现管理真空,出现了不协同的情况,从而弱化了各管理单元的力量。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稳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需要有序开展,这给企业的高效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企业迫切需要改进管理体系,使各管理单元在同一组织内优化组合、协调一致运行,形成强大的管理合力,提升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重视标准的执行和管理。 标准是管理的基础和依据,科学的标准必须随着管理实践的深入而及时完善、提升。 企业要对现行的各类标准进行精简、整合、补充、完善,达到更全面、更简化、更规范。 在体系审核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审核管理水平。 审核方法包括现场观察、交谈、抽样等方式,在具体应用中,由于审核时间和工作量的压力, 现场认定问题过程中容易草率“收官”, 缺乏对体系运行质量的真实评价,难以达到应有的审核效果。 如何促进审核评价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是一个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
2、提高企业管理体系运行效率的措施分析
2.1 建立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环境
首先要重视领导作用。 最高管理者对持续改进的认识是组织建立持续改进环境的关键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领导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其应掌握体系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方面的相关理念和方法,并率先垂范参与企业管理体系各项工作。 要把管理体系持续改进作为企业的重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协调、推动,坚持月度例会制度,重点解决管理体系改进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和突出问题。 加强体系宣贯,坚持全员继续教育和培训,上至企业最高管理者,下至现场员工,都应在管理原理和实践、改进方法的应用方面得到教育和培训,树立起管理意识与持续改进的思想。 要在全厂范围内分批次、分层级开展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能源和测量等方面的宣贯培训,加深相关人员对体系的认识,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 要建立走访座谈机制,定期到基层单位进行走访,了解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及时解决体系存在的问题。 强化信息化管理作用,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例如在文件管理、法规管理、记录管理和表单管理等方面,利用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体系文件的起草、审批、查阅,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识别、确认、下发和生成合规性评价报告,对记录进行分类、提交、审核、保存,实现各级体系受控文件的审批、发放、存储、查阅功能,从而满足体系文件管理的要求。
2.2 与时俱进提升标准的执行力
针对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新环境、新形势,及时组织对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等体系文件进行相应修订、审核、发布,确保体系文件内容涵盖企业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过程及产品所涉及的各部门、场所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能源管理等活动。 对管理体系涉及的标准进行梳理,对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进行分级、分类,能够满足企业当前需要的予以保留,已不满足企业现状的予以提升,对交叉、重复的予以合并, 对上级新要求予以补充, 对新增加的业务及时制定标准。要深入基层调研,使工作标准更加明确、量化、可操作性强,并与考核挂钩,保证企业在用标准务实有效。
2.3 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
针对企业内审员队伍专职人员少、专业背景单一的实际情况,建立内审员数据库和培养机制,采取“阶梯式”递进的方法,加强内审骨干人才的培养和统一使用。 确立“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思路,以内部审核为平台,以提升实际技能水平为目标,采取以老带新、加强目标考核的方式,培养一批内审骨干人才。 内审结束后,要进行集中研讨,促进内审员实务经验系统化。 定期开展审核技巧与审核理论相结合的培训,加深对管理体系标准和应用的理解程度,不断提高内审员业务素质和审核水平,确保审核的有效性和深度,提高企业管理体系运行的自我诊断和自我改进能力。
2.4 加强内部审核的相关过程监测
内部审核是评价管理体系运行符合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审核范围覆盖企业全部单位和业务。 通过内审可以了解体系各个过程和活动实施的效果,查找管理体系运行的薄弱环节和潜在改进机会,通过实施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使不合格不再发生或者不发生;同时为数据分析、评审、纠正提供输入信息,为企业最高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反馈和保证。
2.4.1 事前细化调查,明确内部审核重点
为保证审核的效率和质量,应按照“精简、融合、统一”的原则,依据审核活动和区域的状况、重要程度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 编制审核方案、审核计划, 确定审核范围、目的、频次和方法。 针对不同单位的业务特点,认真调查、分析,确定不同的重点检查内容,保证部门或条款不漏项。
2.4.2 明确工作职责,实行工作质量评价
根据内审员专业背景和业务特长,合理安排内审人员、工作任务和审核时间,针对内审员的检查条款,编制工作指引,对各自的检查内容、检查方法等进行明确界定, 形成制度化应用。 完善管理体系考核办法, 加大对单位及内审员的考核力度,调动各单位在体系管理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工作高效开展。
2.4.3 问题核实制度,确保结果客观准确
严格执行检查结果现场签认制度, 验证收集信息的准确性,确认审核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宜性以支持审核发现和结论。评价不符合报告描述的准确性和判标的正确性,保证发现问题描述的完整准确,确保检查结果客观公正、证据充分。 要求各单位对不符合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和改进建议,并督促落实,防止不符合的再发生。
3、结语
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充分重视领导作用,加强管理体系宣贯,强化信息化管理作用,要重视企业标准的执行和管理,保证标准明确、量化、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要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和审核水平,要加强内部审核的相关过程监测,确保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通过研究对于充分认识企业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现状,不断规范管理过程,强化绩效监视测量,将管理创新和精细管理落到实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绩效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网络安全问题变得越发突出。对于集团公司而言,保护其重要数据和系统安全至关重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集团公司会选择寻求专业的安全技术咨询服务。那么,如何选择适合集团公司需求的安全技术咨询服务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2024-04-28安全管理与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两个重要且密切相关的概念。虽然它们都旨在确保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员工的安全,但在实践中却有着明显的区别。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安全管理和生产管理进行比较,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2024-03-01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不仅需要追求经济效益,还必须注重环境、健康和安全(EHS)方面的管理。在这种背景下,构建EHS文化和推进QHSE(Quality, Health, Safety, Environment)管理体系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工作。本文将探讨这两个重要主题,并介绍如何在企业中实施和推动它们。
2023-12-20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他们的健康和安全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员工健康与安全管理机制。本文将探讨员工健康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的措施和建议。
2023-12-12在现代工作环境中,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尤其是在高风险行业中,如化工、石油等领域,防火防爆安全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是至关重要。为了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我们致力于建立一套完善的HSE(Health, Safety and Environment)培训矩阵,旨在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共同打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2023-12-11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安全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来自外部威胁,也可能源于内部问题。了解并识别这些风险对于保护企业数据、资产和声誉至关重要。以下是企业主要的安全风险类型: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