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隐患如何有效治理
发表时间:2018-07-16
安全隐患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或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生产环境的不良和生产工艺、管理上的缺陷。我们知道:人、设备和环境是安全隐患的汇集点,三者中人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通过思维行动,可以改变设备等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安全隐患治理,首先要从人的“思想隐患”入手。“思想隐患”是指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人的思想意识存在着不安全趋向。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麻痹大意,不用安全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图方便,图省事,怕麻烦,不按安全规程作业,冒险蛮干。三是对安全工作喊得紧,抓得松。消除这些“思想隐患”的根源和症结,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加强安全培训教育,使安全真正扎根于心,融入于血。
其次,要从人员操作上的“隐患”人手。目前隐患治理中的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设备技术含量和自动化程度高。由干知识结构、操作和检修长期分离等因素的影响,操作人员对于设备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使用期限等不能达到充分了解、熟悉和掌握,常常因判断错误而产生隐患。要消除这个隐患,就需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机会,加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继续推进操检合一,使岗位人员深人了解设备,做到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完全驾驭它们的境界。
同时,设备自身隐患治理也长期存在着,由于设备与生俱有的使用寿命的“隐患”,加上设备“排异反应”的“隐患”。当前,隐患治理虽然是经过认真评估、详细论证上马的,然而,相对于仍在运行中的设备,它毕竟是新生事物,与原有系统还存在着一个磨合、适应的过程,如果在这过程中不引起注意,出现疏忽,就容易引发新的隐患,影响隐患治理的预期效果。因而,我们必须加强设备运行状态的在线监控,使经过治理后的设备尽快避免或消除“排异反应”,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此外,设备“动态渐进”中的隐患。相对恒久的安全而言,设备隐患治理是一个动态并且渐进的过程。某个阶段针对某个问题所采取的隐患治理办法,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时段性,隐患治理过后的设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效运转后,难免有新的隐患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在思想认识上绷紧弦,在现场监控上做好打“预防战”和“持久战”的准备。一旦新的隐患出现,我们就有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寻求新的治理办法,就有可能抓住进一步治理隐患的最佳时机。
怎样才能有效的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率,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系数,提升生产运行质量,确保生产安全无事故?
首先,全员参与。我们要运用现代安全管理的方法,发动全员对每一个工作场所、作业岗位的危险源点、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自下而上的排查,排查出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作业活动存在的安全隐患。一线员工熟悉本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车间再通过对生产过程、设备运行可能会造成后果及作业活动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等进行危害辨识,通过全员集中排查、部门安全检查、各专业专项检查等。对存在的隐患,进行风险辨识确认、分析、评估,评价等级后进行分级管理,制定控制措施、方案、对策,编制安全检查表、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卡等控制程序,才能有效地防止各类不安全因素与行为.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二。建立隐患治理机制。对排查出的隐患。做到有责任人、有措施、有资金、有时间、有预案,落实隐患分级治理、动态监控、跟踪治理和逐项消除整改制度。做到排查到位、落实到位、整改到位。对辨识出的重大危险源点进行重点控制.制定等级分类控制,落实预防措施、检查频次、监控责任人,并挂牌警示登记建档:编制各监控点安全检查表、应急救援预案等控制程序,把各类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置于在控、可控状态,预防隐患转化为事故。
第三,建立隐患督查机制。每个班组、车间级安全管理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隐患督查工作.日常督查每天不少于1次,集中排查月期间督查不少于2次.专项排查(例如:夏季专项检查、冬季专项检查、节假日等)按照各行业要求进行检查.建立对班组隐患排查治理、督查情况的台帐 对重大隐患要组织专家进行专项评估认定,每年聘请安全专家进行2次安全“体检”,帮助企业查找不安全隐患。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采取“闭合”管理,这一过程组成一个闭合的环链,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缺少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就会给隐患治理留下盲点,给事故的发生创造条件。
第四,建立安全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员工安全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及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激励员工“查隐患、堵漏洞、反三违”活动,加强安全职责,建立安全绩效考核机制,将“责任与风险挂钩,风险与效益挂钩”,把安全教育、岗位风险、工作态度、纪律执行、隐患控制等纳入考核范围。对隐患控制及时发现或消除的给予一定奖励,激发员工的主动性,预防并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我们要充分认识隐患治理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多变性,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间题,使隐患在持续不断的治理中减少。还要进行分析总结,逐步积累经验、找寻规律,使隐患排查、治理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