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控企业风险
发表时间:2017-06-27
导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和风险管控。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企业尤其是出口加工企业的日子不太好过。在凛冽的寒风中,如何管控风险、安然过冬,成为企业的头等大事。风险就是不确定性,来源于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企业风险管理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信息与经济行为、资源配置、职业选择、企业组织结构、消费者偏好、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各个层级之间的信息问题。建立一个信息及时畅通有效的管控体系,才能实现真正的风险管理。信息经济学是研究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交易双方之间如何签订合同,以及如何规范双方的行为问题,又称契约(合同)理论。从博弈论角度看,信息经济学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论在经济问题中的运用,可以看作是博弈论的一个分支。
对信息的经济学研究,是与风险和不确定性分不开的。古典经济理论从完全信息和市场充分竞争的前提出发,得出了一般均衡的结论及其作用过程和机制。完全信息的假设不仅意味着决策者是在完全知道有关信息的情况下作出决策,而且还意味着决策者行为的后果完全取决于决策者的行动,不受任何随机因素(不确定性)的影响。这实际上切断了经济个体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排除了个体在经济决策中遇到风险的可能性。在这种假设下,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个体决策选择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经济主体的大多数选择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进行的,也就是说,经济主体行为的结果不仅与行为本身有关,这就涉及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有关理论。
以下从企业筹资、投资、内部组织结构管理、市场销售等方面来分析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风险管控。对策1:维持收支平衡的投资模式首先,投资是有风险的,作为投资方与筹资方的风险是相对的,风险是投资和融资的有机结合。融资中有投资,没有一定的投资目标或投资方向很难融得资金。同时,投资中有融资,投资的过程伴随着新一轮的融资。融资和投资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企业的筹资(或投资)一种情况是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股票或债券等金融工具筹集资金,也叫做股权筹资(或投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银行贷款,也叫做债权筹资(或投资)。
信息不对称体现在投资项目的确定上。相对于投资方来说,筹资方拥有更多的私人信息,比如项目的风险程度、发展潜力、市场接受程度、成功概率、项目经营者素质、资金需求量、资本结构等,而这些对于投资方来讲是不拥有或不完全拥有的。二是企业投入资金后,在关于企业管理者行为、企业收益、企业运行的信息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第一种情况下,由于机会主义与效用最大化的驱使,筹资企业有可能因急于获得资金而隐藏上述关于项目质量方面的信息,从而使投资企业在项目选择时面临较大的风险,最终出现质量差的项目驱逐质量好的项目,产生逆向选择。在第二种情况下,作为外部投资者的投资企业所注重的是企业的增值,而筹资企业的管理者兴趣可能并不在此,同样由于机会主义,他们会利用拥有私人信息的优势采取一些不利于投资企业的行动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这便是投资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解决投资(或筹资)过程的逆选择问题的依据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信号传递模型及信息甄别模型。关键问题在于要建立一套机制,使得筹资企业有动力传递信息。在这里机制设计的重点应体现在项目筛选程序的设置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两个方面。而投资和筹资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尽管引起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但是产生的机理却是相通的。恰当规避和降低这两类道德风险,最有效的方法是将隐性激励与显性激励有机结合,寻求一种最佳的弹性控制机制,确保筹融资双方都获取最大社会福利。
由于投资(筹资)的长期性、周期性及其它一些特点,决定了投资(筹资)过程是一个重复的动态博弈过程,交易双方在博弈中,不仅要考虑自己当前的利益,还应该考虑对手未来的态度。企业可采取的措施有:分期分批提供资本。即根据委托人的表现决定后续资本投入,避免一次性投入的赌博行为。企业还应该遵循组合投资原则。在进行投资时往往将资金投向不同的风险企业或风险项目。或是把资金投入风险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这样可以分散并降低投资风险,以便及时采取对策。这一原则是以投资组合的经济效益来保证资金的回收,以盈补亏,在维持收支平衡的基础上逐步发展。
对策2:改变等级制式的管理模式其次,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来看,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有委托代理理论,它普遍存在于企业的各个层级之间。委托人关心的是企业的利润,并根据利润实现情况来衡量代理人的业绩;而代理人关心的是自己效用的最大化,他能拿到多少工资。显然双方的利益不一致,而且代理人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要比委托人了解得多,代理人不会主动、如实的告诉委托人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委托人要获得足够的信息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这也是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以信息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我们知道,早期的内部控制是建立在牵制理论基础之上的,并没有提及相应的信息问题。而控制不仅要求在事后进行,更要求能够在事前和事中进行。早期的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运用仍然属于“信息孤岛”式的沟通,职能部门成为信息沟通的障碍,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伴随着企业信息平台的建立,信息获得了在组织内部共享和传输的技术基础,也使得收集外部环境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与此相适应,内部控制逐渐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体系,开始研究会计控制和业务控制的融合问题,并形成了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要素结构。在内部控制的要素结构中,信息首次成为一个单独的控制要素。然而,在等级制的官僚组织中,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内部控制变革仍然是有限的,信息至多成为控制的一个要素,而难以成为整个组织的生存方式和手段。因此要使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及时沟通,就要改变企业等级式的管理模式,建立柔性组织结构。
对策3:建立信息畅通的销售模式再次,在市场销售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主要是在商品市场上,卖买双方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提供的产品和价格最终是否被消费者接受是建立在消费者对相关信息判断的基础上。消费者所进行的购买活动大多是非专家型购买,消费者不完全了解市场上相关产品的质量、性能、用途和价格等方面信息,卖方会比买方对商品拥有更多的信息。“买者没有卖者精”其实是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结果,即对交易对象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比信息处于劣势的一方能获得更多的益处。但信息不对称也给企业营销带来了困难,质优的产品如果不能被消费者所认识,企业只能“孤芳自赏”,而不能转化为利润。所谓消费者“不识货”,其实是企业信息传递出现了问题。
信息不对称给企业带来两大难题:一是怎样才能让消费者知道本企业产品质优的相关信息,即完全或部分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二是使消费者相信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对产品产生偏好,实现购买。为此,企业应在以下方面下功夫:首先,注重品牌建设。随着对品牌的熟悉程度提高,特别是忠诚度的提高,消费者搜集其它品牌的活动将会减少。消费者一旦成为企业的忠诚型消费者,很难为竞争品所打动,甚至对竞争品采取漠视态度;忠诚型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对价格的敏感性也相对较低,这可以削弱竞争对手所采用的诸如奖券销售、折扣销售等方式的吸引;同时,忠诚的顾客极可能对该产品进行正面的宣传,从而进一步扩大品牌的影响。其次,向消费者提供质量保证。企业的保证和保证书能有效地发出产品质量的信号,这些线索具有信息指示作用,企业在制定广告等促销计划时应充分利用。
信息不对称存在于企业的各个环节中,逆选择和道德风险从企业建立开始就在企业的各个层级和各种经济活动中反复的进行着,因此,信息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决定着企业的成败。
投入的赌博行为。企业还应该遵循组合投资原则。在进行投资时往往将资金投向不同的风险企业或风险项目。或是把资金投入风险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这样可以分散并降低投资风险,以便及时采取对策。这一原则是以投资组合的经济效益来保证资金的回收,以盈补亏,在维持收支平衡的基础上逐步发展。
对策2:改变等级制式的管理模式其次,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来看,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有委托代理理论,它普遍存在于企业的各个层级之间。委托人关心的是企业的利润,并根据利润实现情况来衡量代理人的业绩;而代理人关心的是自己效用的最大化,他能拿到多少工资。显然双方的利益不一致,而且代理人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要比委托人了解得多,代理人不会主动、如实的告诉委托人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委托人要获得足够的信息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这也是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以信息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我们知道,早期的内部控制是建立在牵制理论基础之上的,并没有提及相应的信息问题。而控制不仅要求在事后进行,更要求能够在事前和事中进行。早期的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运用仍然属于“信息孤岛”式的沟通,职能部门成为信息沟通的障碍,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伴随着企业信息平台的建立,信息获得了在组织内部共享和传输的技术基础,也使得收集外部环境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与此相适应,内部控制逐渐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体系,开始研究会计控制和业务控制的融合问题,并形成了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要素结构。在内部控制的要素结构中,信息首次成为一个单独的控制要素。然而,在等级制的官僚组织中,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内部控制变革仍然是有限的,信息至多成为控制的一个要素,而难以成为整个组织的生存方式和手段。因此要使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及时沟通,就要改变企业等级式的管理模式,建立柔性组织结构。
对策3:建立信息畅通的销售模式再次,在市场销售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主要是在商品市场上,卖买双方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提供的产品和价格最终是否被消费者接受是建立在消费者对相关信息判断的基础上。消费者所进行的购买活动大多是非专家型购买,消费者不完全了解市场上相关产品的质量、性能、用途和价格等方面信息,卖方会比买方对商品拥有更多的信息。“买者没有卖者精”其实是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结果,即对交易对象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比信息处于劣势的一方能获得更多的益处。但信息不对称也给企业营销带来了困难,质优的产品如果不能被消费者所认识,企业只能“孤芳自赏”,而不能转化为利润。所谓消费者“不识货”,其实是企业信息传递出现了问题。
信息不对称给企业带来两大难题:一是怎样才能让消费者知道本企业产品质优的相关信息,即完全或部分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二是使消费者相信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对产品产生偏好,实现购买。为此,企业应在以下方面下功夫:首先,注重品牌建设。随着对品牌的熟悉程度提高,特别是忠诚度的提高,消费者搜集其它品牌的活动将会减少。消费者一旦成为企业的忠诚型消费者,很难为竞争品所打动,甚至对竞争品采取漠视态度;忠诚型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对价格的敏感性也相对较低,这可以削弱竞争对手所采用的诸如奖券销售、折扣销售等方式的吸引;同时,忠诚的顾客极可能对该产品进行正面的宣传,从而进一步扩大品牌的影响。其次,向消费者提供质量保证。企业的保证和保证书能有效地发出产品质量的信号,这些线索具有信息指示作用,企业在制定广告等促销计划时应充分利用。
信息不对称存在于企业的各个环节中,逆选择和道德风险从企业建立开始就在企业的各个层级和各种经济活动中反复的进行着,因此,信息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决定着企业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