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双重预防机制,双重预防机制能否预防重大事故?
发表时间:2019-12-05
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就是要将安全风险逐一建档入账,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通俗说,双重预防机制就是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两重防火墙。
第一重防火墙是管风险,以安全风险辨识和管控为基础,从源头上系统辨识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努力把各类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杜绝和减少事故隐患;企业要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对不同类别的安全风险,采用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安全风险评估过程要突出遏制重特大事故,高度关注暴露人群,聚焦重大危险源、劳动密集型场所、高危作业工序和受影响的人群规模,重大安全风险应填写清单、汇总造册,并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要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安全风险告知卡。全面排查风险点、风险因素和危险源,加强对风险的管控,提高企业本质安全。
第二重防火墙是治隐患,以隐患排查和治理为手段,认真排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失效环节,坚决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企业不消除隐患,隐患就会消灭企业,甚至造成人亡企灭的严重后果。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拼搏。
可以说,安全风险管控到位就不会形成事故隐患,隐患一经发现及时治理就不可能酿成事故,要通过双重预防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每一类风险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把每一个隐患都治理在形成之初,把每一起事故都消灭在萌芽状态。安全生产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只有遵行规律方能驾驭它,必须坚定事故可防可控的理念,将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牢牢挺在前面。
安全风险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重大安全风险排查管控,是通过全面排查和系统评估,对本地区、本行业领域、本单位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辫识,从中筛选、确认具有高可能、高后果(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重大损失、恶劣社会影响)的重大安全风险,并主动采取措施对其实施特殊管理和严密控制,有效降低、减小事故发生的可能及造成的后果,把安全风险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解决对重大安全风险“想不到、无人管、管不住”等问题,从而实现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目的。
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以可控方式和节奏释放风险,重点提高安全生产等方面风险防控能力。顶层设计存在监管育区、不完善,就会造成严重问题。一些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暴露出,项目建设初期把关不严、风险管控不力等问题,会为后续生产经营等埋下重大安全隐患。如青岛“11.22"事故暴露出规划设计不合理,油气管进与周边的建筑物距离太近,特别是输油管道与暗渠交叉工程设计不合理,存在重大隐患。此外,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一些新的安全风险没有纳人视野予以管控。因此,《意见》提出建立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对企业选址和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区空间布局,组织专家进行风险评估与论证,严把审批关。同时要有超前意识,强化基础研究,加大对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安全风险评估和管控。
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加强源头管控是控制风险、预防水故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安全生产高标准、严要求,招商引资、上项目要严把安全生产关,加大安全生产指标考核权重,实行安全生产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风险“一票否决”。为此,《意见》明确要求高危项目必须进行安全风险评审,方可审批,城乡规划布局、设计、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必须严把安全关,坚决做到不安全的规划不批、不安全的项目不建、不安全的企业不生产。要研究制定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建立起严格的安全生产制约机制。
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危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中央经济会议强调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退出,这都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重大历史机遇。当前,高危产业供给侧对我国安全生产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是靠要素的投入和积累保持经济高增长,造成能源等基础产业持续紧张,企业违法违规生产时有发生。二是长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使得高危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且安全基础薄弱。据统计,全闲小煤矿、小矿山、小化工当中,安全保障能力较差的分别约占60%,90%和82%。通过化解过剩产能,关闭破产、兼并重组,淘汰高危、落后企业,推动要素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既是工业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治本之策。《意见》紧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6号)等文件提出的要求和设定的任务目标,提出推动高危产业转型升级,将为安全生产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建立完善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牢全业相近、业态相似的地区和行业在安全风险管控方面有着共同需求,通过统筹位代相邻分散的安全生产防控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来防控重大安全风险。借鉴公共卫生、环境污染风险联合管控机制的经验,总结近几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环保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总参谋部等单位、部门应急联动工作成功做法,《意见》明确了位置相邻、行业相近、业态相似的地区和行业要建立完善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相关地区和行业要打破区域和行业分割,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应急联动预案、建立区域通信联络和应急响应机制、定期开展安全互查和应急调度、联合应急处置演练等方式,推动实现地区、行业间的资源共享。
构建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体系。我国一些高危行业领域经过多年粗放式增长、低水平发展,由于管理体制、监控手段等原因,相当一部分重大危险源游离于政府有效监控以外,既摸不清底数,又没有做到全过程、全链条的监管。天津港“8.12"事故中,瑞海公司严重超负荷经营、超址存储硝酸按等多种危险化学品,事发时硝酸钾存储量超设计最大存储量53.7倍,硫化钠存储觉超设计最大存储量19.4倍,氰化钠存储员超设计蛟大存储量42.5倍,形成了重大危险源。必须要实施属地、分级管控,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全国联网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监控网络,健全监测监控、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实行风险预警控制,提高风险预控与处置能力,有效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