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安全生产管理上的差距究竟在哪?
发表时间:2022-07-22
以上是部分网友的答案,你呢?
首先,这个问题并没有孰对孰错或标准答案。一般来说,个人代表的角色立场不同,第一反应的想法自然不同。然而下意识关注哪方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说明你将自己代入那一种角色立场了。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安全意识问题。
关注“如何处理责任人”即该事故与我有关吗?我会不会为此承担责任?我会因此受到惩罚吗?下意识担心这方面问题的人,一般处于安全意识初级的小白岗位,总是担心自己会不会背锅,不敢确定责任相关方甚至怀疑自己,本质是更关注自己。
关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即推测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某个环节或某种风险没有管控好,应按照应急预案有效地行使各自的应急职责,降低事故损失。下意识担心这方面问题的人,大概处于安全意识中级的总监岗位,一般是具有事故管理经验的老鸟,心中有谱,本质上是更关注事故本身。
关注“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的SOP有无漏洞”即考虑管理制度、体系流程是否不够完善?是否形成闭环管理?下意识担心这方面问题的人,一般已将安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站在一定高度上思考安全管理的能力,本质上是更关注安全管理本身。
由此可见,用一句话来形容我国当前安全生产管理的乱象,可以简单概括为“充斥着各种形式主义”。
首先,是安全观念上的形式主义。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将安全观念内化于心,而是过度相信安全监管的力量,认为只要监管到位,企业就不会发生事故,本质上是在逃避自律,就像孩子一样,没有成熟的心态,总希望有个大家长来统管一切。因此,一旦出现事故,就简单地认为是“安全监管不到位。”结果是一轮又一轮运动式的安全检查,但观念没有内化于心,问题便始终都会存在。
其次,是因为怕背锅,而发展出来的安全管理上的形式主义。一个个活生生的追责案例,让安全人如履薄冰,本就不高的工资,却要背负比天还高的责任。在名目繁多的各类检查下,安全管理人员天天忙于应付各类检查,忙台账、做资料,根本没时间做规划、管现场。
要冲破形式主义的牢笼,树立安全意识,不能只做表面功夫,不能只走过场,不能只喊口号,要落地、要系统、要有成效,就要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有无安全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是否入脑入心,在生产中关乎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关乎员工的家庭完整,关乎企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所谓“安全无小事”,防微杜渐是关键。无危则安,无损则全。作为一个集体,我们只注意自身安全是不对的,要保障整个大集体大环境的安全,才是企业做好安全工作的最终目的。
所以,我们要做到“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其次,要有团队安全意识。企业成于安全,败于事故。正确认识到安全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的关系。将“安全就是效益”,这种观点根植于心,学会用知识武装自己,熟知熟会各项操作规程安全制度,认真学习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杜绝习惯性违章,才能在复杂多样的环境中争取安全效益最大化。工作中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相互检查,查找漏洞和薄弱环节,防止不安全的因素存在,杜绝事故隐患,从小事做起。
因此,总的来说只有安全意识的观念深入人心,企业的一系列安全系统的建立才有可能实现。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企业并不乏接触到、甚至引进国外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但一到国内就“水土不服”的原因。
以美国的化工企业为例,他们十分注重数据分析,建有强大的数据库,同时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危险源开展精准防控。还推出化学品暴露评估(ACE)等一系列安全管理计划,危险化学品风险评估预警水平因此大幅提升。而日本的化工企业,则更强调个人安全风险防范责任,重视自救、互救和公救。日本化工厂设有内部 “入厂培训中心”或“入厂培训班”,教授从业者基本安全培训和化学知识培训。从业者通过企业和政府组织的培训熟悉和精通本岗位的安全技术,增强安全风险意识,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进行安全管理,形成自我监督体系,主动发现事故隐患并解决,来降低和消除发生事故的风险。除此之外,还有严格的政府、公众监督,这些都是安全意识观念深入人心的体现。
因此,当前我们应该用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来增强社会和企业的安全意识,借鉴国外安全生产方式和先进经验做好顶层设计,用信息化手段参与安全管理过程,从而提高安全防控水平和能力,助力企业安全生产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