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员工不安全心理及其影响因素
发表时间:2018-05-25
摘要:根据环境影响心理、心理支配行为的理论和安全生产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生产过程中人的行为与生产安全事故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开滦煤矿实际对引发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侥幸心理、麻痹心理、捷径心理、从众心理、摆脱心理、逞能心理、恐慌心理和逆反心理等8种主要心理以及影响矿工心理的煤矿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照明、色彩、噪声,人际关系,饮食及其他等4个方面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根据80%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所引发的事实,提出了应通过改善或消除引发矿工不安全心理的各种因素来消除或抑制矿工的不安全行为,从源头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观点.
安全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高危的煤炭行业,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长期以来,煤炭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一直制约着煤炭工业的发展,严重影响着煤炭企业的形象和经济效益,也严重威胁着煤矿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有效控制煤炭生产安全事故,对于提高煤炭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改变企业形象,促进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国内外的统计分析资料表明,在人类生产过程中,8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引发的.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在1931年曾经调查了7.5万起工伤事故,发现其中有98%是可以预防的.在可预防的工伤事故中,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的占89.8%,而以设备的、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为主要原因的只占10.2%.他认为,绝大部分工伤事故都是由于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即使有些事故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其不安全状态的产生也是由于工人的错误所致.日本学者通过对1977年日本制造工业歇工4d以上的104638件事故统计表明,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事故占94.5%.美国杜邦公司近10年的统计结果也表明在其公司所发生的事故中有96%是由各种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这就充分说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影响安全生产、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决定因素.另一方面,人也是预防事故、防止灾害、搞好安全生产的主体.因此,要减少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安全管理的重点,加强人的本质安全化的研究和建设,探索并制定控制、直至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相应对策.
近年来,针对不安全行为的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立法和制定操作规程、规章制度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进行控制和约束,但从实践看效果并不理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等不安全行为一直比较普遍,几乎成了难以治愈的顽疾.这主要是由于针对行为而采取的强制性对策很难使控制和消除不安全行为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因而还会导致监督成本过高.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行为科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是人脑的功能,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人的心理活动支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程序,人的心理活动要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导致煤矿员工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各种心理以及影响心理的各种因素,并通过管理工作努力消除容易引发不安全心理的各种影响因素,无疑成为从源头控制和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的根本途径.
1、引发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心理
引发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具体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基本可概括为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对于心理因素,可界定为所有可能引发矿工产生不安全行为、不利于生产安全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即本文所称的不安全心理。
根据心理学理论以及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开滦集团1992~2004年10多年间的103起死亡事故和183起重伤事故原因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可知,易于引发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心理可大体归纳为侥幸心理、麻痹心理、捷径心理、从众心理、摆脱心理、逞能心理、恐慌心理和逆反心理等8种主要心理,这些心理在开滦集团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中所占的比例如图1所示。
1)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或曰投机心理,泛指人们企图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的一种心理状态.由于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所以侥幸心理在预防事故方面是比较普遍的.抱有侥幸心理的人往往对事故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认识模糊,认为并不是每一次不安全行为都会酿成事故,出了事故也不一定伤人,伤人也不一定伤己.而且在此心理驱使下的冒险行为还能带来多种多样的好处,如省钱多挣、省时省事、省工省料、减少疲劳、社会心理满足等,所以它对矿工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2)麻痹心理.麻痹心理是导致生产安全事故最常见的心理原因.一些矿工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认真科学的工作态度,往往凭借自己过去的经验,由于以前这样干过也未出过事而麻痹大意.麻痹心理、经验心理和习惯心理常常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心理状态支配下,一些矿工作业时马马虎虎,不遵守安全规章,不讲求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态度上大大咧咧,满不在乎,在作业过程中,也注意不到出现的异常情况.当突然出现异常情况时,由于没有心理准备,往往表现出惊慌失措、手忙脚乱,不能采取有力措施,最终造成事故的发生。
3)捷径心理.捷径心理或曰惰性心理,是由于为了多挣钱、省时间、少费力、图舒服等需求而产生的.这种贪便宜、图省力、走捷径的心理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养成的一种心理习惯.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往往把煤矿生产过程中必要的安全规定、安全措施、安全设施认为是其实现目标的障碍,其常见表现是追产量、追任务、忽视安全违反操作规程,简化必不可少的操作步骤,结果往往导致事故发生.
4)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或曰被迫心理,这是人们在适应群体生活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不从众则感到有一种精神压力,担心被众人反对或被孤立.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又称为随大流.具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常看到别人怎么干,他就怎么干.众人行为的方向和动机正确时,就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产生消极作用.许多煤矿事故都与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有关.
5)摆脱心理.摆脱,指脱离牵制、束缚、困难的环境.由于井下黑暗、潮湿,作业环境复杂,水、火、瓦斯、顶板、煤尘时时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样险恶的环境就容易使矿工产生消极、紧张、恐惧等心理.因此,急于摆脱这种环境,成为井下矿工鲜明而强烈的心理特征.很多冒险蛮干的不安全行就是在由于急于离开作业现场或上井的摆脱心理支配下产生的.
6)逞能心理.逞能好强心理是青年人较普遍的心理特征,一些青年矿工情绪浮躁、自制能力弱,为了表现自己,常做出一些冒险的举动,导致一些本来不该发生的事故发生.实践证明,生理、心理及技术素质很好的员工并不一定遵章守纪,有时越是这3个素质很好的员工越敢于冒险违章.
7)恐慌心理.恐惧惊慌心理是由于煤矿作业场所发生事故频率高,致使一部分矿工心理胆怯,工作缩手缩脚,心神不安.存在这种心理的人在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缺少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惊慌失措,导致反射性行为而发生伤害事故.恐慌心理严重的人,会给周围其他员工身心造成较大影响,不但影响他们安全自信心的建立,还会使他们长期受到压抑,形成恶性循环.
8)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某些人的言行在好胜心、好奇心、求知欲、思想偏见、对抗情绪之类的意识作用下,产生一种与常态行为相反的对抗心理反映.其表现特征是:不接受正确的、善意的指导、规劝和批评,坚持其错误行为.逆反心理往往在青年矿工身上比较明显.逆反心理在安全生产中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它的泛滥往往会影响上下级关系,使人心涣散,管理混乱,领导决策和各项规章制度难以贯彻,三违行为更难制止.
此外,诸如悲观、沮丧、自私、好奇、厌倦、无所谓、消极、鄙视、怀疑、否定等心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有可能成为引发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不良心理.
以上各种不安全心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往往在一种心理的作用下会导致其他心理的产生.比如麻痹、捷径、省能等心理几乎都是由于侥幸心理产生的或与侥幸心理有关.
2、煤矿员工产生不安全心理的影响因素
理论和实践表明,影响煤矿员工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为人每天都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不断与外界社会进行相互作用,几乎时刻都在与他人、机物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往或发生联系.所以,家庭生活、社会和工作环境,以及人的生理等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本文仅就企业能够控制和施加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
2.1作业环境对矿工心理的影响
煤矿生产大多为井下作业,作业环境极其艰苦,空间狭窄、色彩单调、照明不良、阴暗潮湿、气候恶劣,还存在噪声、振动、粉尘和各种有毒有害气体等的污染,而且煤矿井下的作业场所还时刻受到瓦斯爆炸、煤尘爆炸、水害、火灾、冒落塌方等重大灾害的威胁.矿工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工作,极易产生厌烦、恐惧、疲劳、摆脱、捷径等不良心理.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照明、色彩、噪声等对矿工心理的具体影响分析如下.
3.1.1气温和湿度对矿工心理的影响
矿井内空气的温度对矿工的生理和心理有很大的影响.对此,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的赵家振等人在中国煤矿安全培训中心的人机-气候模拟室中进行了模拟试验.根据煤矿井下常见的气温本次实验将温度选取为25、27、29、31℃4个等级,体力负荷强度选定为100W.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进行了重复实验.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实验开始后的5~20min内当实验温度分别为25、31℃时每增加1min能量代谢率分别增加3.54、7.00W/m2.总之能量代谢率与实验时间与温度都有关系[6].气温过高或过低,对人体均有不良影响.最适宜的井下空气温度为15~20℃,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不高于26℃是合适的.井下空气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人的体温,随着生产现场的温度变化,要想保持体温的恒定,人体就要做出相应的反应.但人体自行调节身体温度的生理机能很有限,人的心理、生理承受能力也很有限,当超过人体正常调节的限度,人的生理机能就会遭到破坏,人体内部平衡遭到破坏,生理机能受到影响甚至紊乱,进而影响到心理、情绪,导致人的心情烦躁,行为出现异常反应,从而导致违章和事故的发生.据国外有关资料报道,如以17~22.5℃时的事故率为0来测算,则男性在11.4℃时,事故率为38%,在温度为25.3℃时,事故率则为40%.
表1体力负荷100W、风速lm/s、湿度88%时不同温度对生理参数影响测定值
煤矿井下相对湿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水分蒸发的快慢,一般人感到比较舒服的湿度为60%左右.当湿度大时,矿工的汗水不易蒸发,而附在体表或浸在工作服上。一般相对湿度在50%~60%以上时,蒸发量减少,人就会有潮湿感.井下的湿度一般都在84%以上,所以,在井下人感到潮湿、难受、心烦,因而容易引发摆脱心理、捷径心理等.
可见,不适宜的气温和湿度不仅会影响人的有关生理参数,而且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引发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保持作业场所合理的气温和湿度对安全生产是必要的.
2.1.2照明和色彩对矿工心理的影响
人和外界接触中,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而照明是影响视觉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践证明,照明不仅影响视觉,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和情绪,进而影响工作效率和安全.良好的照明可以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和刺激,使人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有利于提高效率、减少失误和事故.而在煤矿井下,绝大多数工作场所照明条件很差,光色单一昏暗,极易使矿工产生疲倦、消极、冷漠、沮丧等不良心理,注意力分散,导致不安全行为,影响安全生产.
研究和体验表明,色彩对人们的心理活动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和情绪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色彩在情绪上、心理上引起的反应是眼睛和躯体接受光刺激的结果.所以,作业场所的色彩直接影响着职工的心理.煤矿井下色彩单调,一般只有黑灰两色,人机环境浑然一体,加上空气浑浊,灯光暗淡,难以明辨.黑色的煤壁、顶板、机器设备,灰色的工作服.长期在这种色彩单调、灰暗的环境中工作,就会使人的视觉退钝、注意力下降,还会产生疲倦、厌烦等不良心理。
2.1.3噪声对矿工心理的影响
噪声、特别是持续性的噪声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引起人的紧张、抑郁、敏感、恐惧、烦躁、愤怒、多疑、疲劳等,并使人的情绪化程度提高.研究和实践表明,长时间在强噪声干扰的环境中工作,对精神性紧张焦虑、睡眠障碍、智力3方面影响最为严重,其次还会影响人的躯体感觉、焦虑心境、胃肠道症状、植物神经功能.煤矿井下的采掘作业场所风机及采掘机械、特别是风动设备噪声一般都很大,严重影响矿工心理及生理,从而极易产生不安全行为。
2.2人际关系对矿工心理的影响
人际关系指人们之间在相互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关系.无论是工作中的同事或上下级之间,还是生活中的家庭成员之间、亲戚朋友之间、邻里之间、或是与陌生人之间,如果发生不愉快的事件,如亲友亡故、失恋、家庭闹矛盾,工友之间、邻里之间不团结,受到处分或不公正批评,上下级关系不正常等,这些事件很容易使人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易怒、抑郁等心理,出现精神疲劳,使观察力、注意力、理解力下降.还会导致人在生产活动中心理和行为的不稳定,甚至导致事故的发生.国外许多研究证明,在不良的人际关系环境中工作,发生事故的比率比正常条件下要高.对个体人际关系的研究认为,与上级有对立情绪、与同事矛盾重重、与下级关系紧张的个体容易发生事故.美国心理学家通过调查研究,列出了涉及人际关系中各种事件的心理紧张等级表(见表2)。研究表明,一年内的心理紧张平均值超出150便有可能导致疾病或发生意外事故.若超过300,则几乎100%会生病,发生意外事故或工作中发生差错的可能性更大.若分数累计低于30,则可保持心理的稳定和有利于身体健康.
表2部分事件的心理紧张平均值
2.3饮食对矿工心理的影响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这足以说明人们对饮食的重视.饮食不仅影响人的生理,也影响人的心理.心理学家及营养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人的心理和情绪状态颇受食物因素的影响.人进食含糖量高的食物对抑郁、紧张和易怒行为有缓解作用.
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有助于消除精神障碍,使心情好转.而当心理压力过重,情绪欠佳之时,体内所消耗的维生素C会比平时多8倍.
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粗面粉制品、谷物颗粒、动物肝脏、鸡蛋或水果能防治心情欠佳和抑郁症,有助于提高记忆力,使注意力更加集中;特别是B族维生素类的烟酸更能减轻焦虑、疲倦、失眠、头痛等症状.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乳酪、鱼干及虾皮之类,会使人感到心情平和.
香蕉含有一种称为生物碱的物质,可以振奋精神和提高信心.而且香蕉是色胺酸和维他命B6的超级来源,这些都可以帮助大脑制造血清素,减少产生忧郁的情形.
菠菜除含有大量铁质外,更有人体所需的叶酸.医学文献一致指出,缺乏叶酸会导致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和早发性痴呆等,并产生健忘和焦虑等症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朱蒂丝·渥特曼博士表示,吃复合性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苏打饼干,它们所含有的微量矿物质如硒,能提高情绪,能起到抗忧郁剂的效果。
本人的亲身体验和观察也表明,人在饥饿状态下更容易产生诸如急躁、易怒、消极、冷漠、捷径、逆反等对安全生产不利的心理.
综上所述,食入不同的食物以及人体的饥饱状态,对人的心理和情绪有不同的影响.所以,煤矿企业应向矿工传授有利于产生安全行为心理的饮食知识,当然最重要是要重视所供应的班中餐的质量和食品种类,通过提高班中餐质量和食品种类的选择与搭配,预防矿工不安全心理的产生.
2.4其他影响矿工心理的因素
除了以上因素可以对矿工的心理产生影响外,安全立法执法和监察、企业的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管理者的素质和文化氛围,生产工艺技术、作业时间和劳动强度,企业和产品的社会声誉、厂容厂貌和经济效益,企业的薪酬分配,矿工的学习、发展和晋升机会,矿工的厂服、通勤工具、住宿条件以及其他福利等,也都会对矿工的心理产生影响.
比如家长式的管理容易使矿工产生紧张、恐惧、消极、否定、逆反等不良心理.高素质的管理者有利于矿工产生信任、尊敬、崇拜、积极、热烈等有利于安全管理的心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及执行状况决定了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代价和安全行为的收益大小,因而会影响矿工的心理预期;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员工共同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为核心的,它会使矿工形成我是该企业的员工怎样做对、如何做错的自我和群体判断标准,因此企业的文化氛围对矿工的从众心理具有巨大影响;作业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会使矿工的疲劳程度增加,而人在极度疲劳的状态下,最容易产生捷径省能心理和摆脱心理.
3、结论
1)统计数据表明,80%以上的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是由矿工的不安全行为引发的;因此,控制和消除矿工的不安全行为对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作用重大;
2)实践证明,目前我国的通过国家安全立法执法和监察以及企业制定操作规程、规章制度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对不安全行为进行控制和约束的管理手段效果并不理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等不安全行为一直比较普遍;
3)心理学等行为科学理论指出,人的行为是受其心理支配的,人的心理又受自身和外界各种因素影响,因此,影响人的心理的因素是不安全行为产生的根源.不安全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没有消除其产生的根源;
4)要消除矿工的不安全行为,就要预防矿工产生不安全心理;要预防矿工产生不安全心理,就要弄清影响矿工心理的各种因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改善和消除容易诱发矿工不安全心理的各种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