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分类

企业文化是老总文化

发表时间:2017-12-06

让我们跟着历史的镜头,回到中国企业的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


l977,三十年以前。粉碎“四人帮”时间不长,全国人民在新的“再建十个大庆”的号召下,开始了“新的长征”。


只是,当时中国企业的长征,还远远没有开始。当时中国的企业只有一种企业,就是国有企业,不过那个时候,不是叫“国有企业”,而是叫“国营企业”,形式上呢,大多数叫“工厂”而不是叫“公司”。


作为中国计划经济的一个部分和一个环节,中国任何一家企业都是“中国囿家总公司”的一个生产“车间”:生产计划是由政府的经济计划部门制定的,原料是由国家的经济计划部门统一价格下统一调配的(所以呢,云南有烟草种植,但没有好的香烟,因为国家规定,云南的烟草要运到上海,由上海的受到高度工业化生产训练的熟练工人来生产,牌子好象叫“大前门”吧),石油、煤炭、电力和工业用水的价格也都是国家规定好的(即使后来改革了,很长一段时间也还是如此)。产品做出来了,是统购统销的,所以,一般工厂的销售部门,是最简单的部门,人数也最少:开开票,需要几个人呢?


所有的中国工厂,都不愁“吃”,不愁“穿”。工厂的领导,是国家干部,是政府任命的,来政府安排分配来当厂长的人,有可能是个从来没有在企业里做过的“门外汉”。


这个时候,中国的企业,剥离了生产不同产品的差别,从管理上来讲,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的。企业文化呢,基本上都和国家机关是一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职务,不关是什么岗位,工资待遇都差不多,因为,工人当家作主嘛。


不过,如果我们细细看看,也还是有“企业文化”的:那就是“工厂文化”,而且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文化:企业的工资福利待遇,是向第一线的生产工人倾斜的。因为那个时候,国家这个大老板认为,坐办公室的工厂管理人员,是不创造管理价值的,工作又轻松,工作环境又好,而工人在一线劳动,还有可能把手给伤了,耳朵听力因为噪声太大而受到损害,所以,工人应该多拿钱,工厂管理人员不应该多拿钱。

企业文化是老总文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工厂的厂长,是不能开除工人的。工人有什么次品废品,可以扣奖金,可以批评教育,但不能开除。工人如果早上不准时上班,或者不来考勤,你也没有办法。最多,评先进的时候,提拔干部的时候,没有他的份罢了。


所以,我们可以把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起始点的企业文化,概括为,基本属于“面向生产一线的生产车间型文化”。


那时,我也是十多岁的孩子,不知道工厂里是怎么一回事。但是,第一呢,我们有“开门办学”这个说法,学生要出去到工厂,到农场,到农村,到火热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线去锻炼,所以多少看到一点工厂的样子;第二呢,那个时候有一部很有名气的小说,叫乔厂长上任记》,还获得了一个什么小说奖,写的就是一个恢复自由和组织生活的老革命,老厂长,奉命回到自己原来的工厂,重新整顿秩序,恢复生产的事情,当然,作家还在中间掺杂了他和一个女人的若隐若现的感情故事。


所以,我们还可以把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起始点的企业文化,概括为,基本属于“文革前的老革命个人强势风格的企业文化”。因为,如果不足够强势,工人就不会听他的话,好好干活。工厂就没有合格的产品生产出来。从这里,我们看到,三十年之后现在的中国企业文化的河流源头,开始形成,小溪泉水清清,流水潺潺,开始慢慢流淌出一条“企业文化是老总文化”的河流了,不断蜿蜒,逐渐逐渐变大变宽,最终在三十年以后,汇成一条滔滔大河。


中国企业文化的根,要从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拨乱反正,整顿秩序,整顿生产开始找。中国的企业文化,不仅是“老总文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老总青少年时代生活的文化”是“老总青少年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在某种程度上和老总青少年时代的生活,一脉相承、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代企业的老总,在“下海”创办自己的企业的时候,一般都在20多岁或30多岁,这样的一种年龄,大部分在自己少年和青年的时候,亲身经历了1966年一1976年的十年浩劫,而且,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思想上和行为中的印象,还非常深刻。所以,中国第一代企业家所创办的企业中,留下了深刻的那个年代的烙印。


在十年浩劫中,中国的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少,都曾经统一学习过毛泽东主席的“语录”。学习毛主席语录的这种方法,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显然是非常教条的,因为是灌输性的。但是,这样一种方法,对于活多时间紧效率高的企业,或者对于员工水平普遍比较低的企业,却是一种不错的快速解决问题,提高员工执行力的选择。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很多第一代企业家,喜欢借用毛主席的“语录”模式来管理企业和员工,来宣传和贯彻企业文化。例如,在第一代IT老总中,深圳华为的任正非在企业创办的早期,就经常采用“语录”的方式,来广泛传播他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来教育广大的新老员工。这样的做法好不好呢?我们可以看到的结果是,华为的员工是中国企业中企业文化特征比较明显,企业自豪感比较强的。


再比如,在第一代房地产老总中,北京万通的冯仑在各种场合中,就经常采用毛主席的“语录”方式,来阐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他说的话,不仅在万通内部广泛流传,而且通过媒体的传播,在社会上广泛传诵。


但是,在这个方面做到登峰造极的,还应当算海尔。海尔的很多话,是非常容易让人联想的,具有很好的记忆效果。我们不能不承认,张瑞敏在灌输和传播企业文化上面,深得“毛主席语录”精髓的。


这也算是我们中国的第一代优秀企业家,在经历了枯燥无味的、浪费青春岁月后的一种补偿吧。


第二,很多第一代中国民营企业,喜欢象当年“文化大革命”中搞宣传一样,把自己企业老总或企业文化的精言妙语,用标语刷在公司的墙壁上,对内,对员工,营造出一种“战天斗地,大干一场”的工作氛围;对外,对参观者,传达出一种“轰轰烈烈,红红火火”的精神面貌。


例如,天津有个做得很大的直销企业叫金狮集团,是一家专门在国际上做医药保健品直销的企业,它的创始人,是一个学校文化程度不高,但社会文化程度很高的优秀创业者。在很多年以前,在他们公司的围墙上,就用红色大字写了很多的关于公司理念和企业文化的标语。而且,还有一辆用来奖励优秀销售人员用的崭新的汽车,放在院子的中央,放在一个员工经常路过和非常引人注目的地方,就象现在的很多汽车公司在飞机场放上一辆样车一样,作为物质奖励的一种“榜样”,来激励员工。这样的一种安排,总多少会让人联想到“文化大革命”中,在马路上展示“无产阶级革命成果”一类的事情。只是,时过境迁,人非物易。


第三,是给领导立塑像,就象当年立毛主席像一样。这种做法,国有企业承包当然是不敢干的,非民营企业莫属。虽然比较少见,但还是有的。我在一家天津的企业里,就见过。我还听其他企业家朋友讲过。各位看官,你们自己也可以回忆回忆你们自己知道的曾经立过领导塑像的企业。从全国范围来讲,这不是个别现象。


第四,中国的第一代创业企业家,一般都很“勤劳”,换之言是“加班文化”。这是从那里来的呢?当然,我们现在知道,日本人,韩国人,包括在旧金山硅谷的美国人,也经常没有白天黑夜的加班,但是,我个人认为,我们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加班,不仅不是从他们那里传承过来的,而且理由和原因,和他们这些外国人,是很不一样的。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加班,是因为在年轻的时候,他们耽误了很多时间,浪费了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所以,他们在有了一个可以干事业的机会以后,就不计报酬地拼命工作,对他们来说,能够干自己想干工作,就是幸福。在关于联想控股柳传志先生的媒体报道中,就有过他类似这样意思的话。


你可以看到,现在的“70后”,“80后”的企业创始人,他们也有加班,但是他们总体来说,是不如“40后”,“50后”和“60后”的企业创始人来得工作拼命。对于“40后50后60后”的企业家来讲,工作可能是他们唯一的乐趣。例如,我们通过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到,浙江杭州娃哈哈的宗庆后先生,就是一个除了工作,基本没有生活享受的企业家,是一个把工作当作生活的老人。“70后80后”企业家,通常会追求更多的个人生活和生活品质。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在1976年以后,生活中多少有了比工作更多的娱乐休闲的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改革开放后崛起的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他们所创办的企业的企业文化,多少是他们年轻时经历过的岁月的一面镜子。(作者为新华信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总裁。)


相关资讯400-902-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