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与“亡羊补牢”
发表时间:2017-11-13
摘要:结合第二个“全国安全生产月”,阐述了实施安全生产法,人人事事保安全的重大意义。
2003年6月,是第二个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实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仍然频频发生的严峻现实,使我们不能不对此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安全生产做得好不好,取决于人们对这项工作的态度和工作方式。有安全生产专家借鉴古代先哲孔子总结的人类学习方法论,提出安全工作方法论会有如下三种模式:
第一种:“沉思(思考)”的工作方式———掌握生产和技术的规律,懂得工业安全原理,运用科学管理手段的主动创造性工作方式,是高明的方式;
第二种:“模仿(引进)”的工作方式———学习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安全科技方法和管理经验,进行模仿式的工作方式,是容易的方式;
第三种:“经历(经验)”的工作方式———通过事故的经历,经受事故的痛苦,才有所醒悟的事后型工作方式,是最愚蠢的方式。
这第三种方式其实就是“亡羊补牢”。然而,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此种方式虽然痛苦,但若真能吸取教训,不再重犯,倒也不是不可救药,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最愚蠢的乃是“亡羊”却不“补牢”,而是认为这次只是偶然,因而听之任之,结果下次悲剧重演。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只吃堑、不长智,岂可原谅?
当然,最好的方法还是前两种,那其实就是在事前和事中做好预防和控制,从而杜绝可能发生的事故。对此,现代安全管理认为:人类在对待事故与灾害的问题上,千万不要试求通过事故和灾害的经历才得以明智,因为这对于人类或个人家庭来说都是太痛苦的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何其重要”。我们应该掌握正确的安全思维模式,从理性与原理出发,通过“沉思”来防范和控制事故的灾害,至少我们要选择“模仿”之路,学会向先进的国家和行业学习,这才是正确的思想方法。上述思想仍然可以用“亡羊”与“补牢”的关系加以说明:不管是自己“沉思”还是“模仿”别人,如果能未亡羊就补牢,或者看到别人“亡羊”自己“补牢”,这样都能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虽然这要费点人力财力,但据安全经济学的研究成果,1元钱的安全投入能避免5元钱的事故损失,如此何乐而不为?目前,许多生产单位轻安全、重效益,孰不知:安全也是效益!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事故发生后,有的责任人十分委屈地替自己辩解道“:谁都不想发生事故啊!”似乎事故的发生是没有办法、不可避免的事,也有的人归结为倒霉、运气不好等等。实际上只要认真分析一下每件事故发生的原因,就不难发现:安全事故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从去年开始,我国将原来“安全生产周”活动改为每年6月为“全国安全生产月”,这就是要更加引起人们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今年“安全生产月”的主题是“实施安全生产法、人人事事保安全”。安会生产,需要警钟长鸣,需要人们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
在安全生产月里,重温“亡羊补牢”这句古训,并且结合先进的现代安全管理理论进行思考,就会发现这句老话在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变化后,不仅毫不过时,而且与时俱进,竟然能简单明了地说明最新的安全管理理论的一些基本思想,可见中华古训的强大生命力,它在今天仍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